从大数据看环保的迫切
过去的四十年,算力的提升和数据存储的扩大,使得数据的数量大大增加了。同时,伴随着经济的增长,环境破坏早已屡见不鲜。环境恶化、物种灭绝的现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。从2000年到2012年,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230万平方公里,海洋和沿海生态也显示出相应的下降。对此,人类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意识到问题,就要勇敢面对,解决问题。
如今,借助于大数据,科学家们绘制了环境退化的图表,并且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。当然,所有的这些都取决于行动,否则对环境和人类自身都没有任何帮助。

借助于谷歌开发的Earth Engine以及卫星跟踪系统,可以快速地将相关信息消化,转变为对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估。根据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,当前的环境状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得多,所以更加需要大家行动起来。保护环境也是保护自己。
请牢记: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下,地球是不会毁灭的。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,人们需要拯救的,是人类自己。正如大刘在《三体》中所说:
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。
刘慈欣 《三体》
气候变暖的冲击之高处不胜寒
科学家们通过气候模型,对地球上物种的活动进行了预测。在气候变化的前提下,物种趋向于向高海拔地区迁徙。世界上超过85%的两栖动物、鸟类和哺乳动物把高山作为家园,这也是全球保护的重点。然而,居住在山区的物种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:农业、畜牧业以及气候变化。一方面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,另一方面使得它们不得不向高海拔地区寻求生存的乐土。
物种能够适应特定的温度。随着山区温度的升高,物种也确实向更高的海拔迁徙了。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,预测了成千上万的物种分布在所有海拔不同的山脉上,然后根据气候的变化来预测它们如何改变生存区域。在高海拔地区,虽然土地面积和栖息地有所减少,但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几乎为零。换句话说,物种可以获得较为完整,且不受干扰的生存空间,这也为物种提供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。

然而,海洋中的物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。气候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,导致那些基于以往经验的管理和保护方法都需要重新评估,也就意味着海洋系统的生存规则因为气候变化而需要重新定义。面对着频繁发生的珊瑚礁白化事件,一方面使得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下降,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鱼类失去了庇护所和食物。
保护海洋物种,不仅需要尽快建立海洋保护区,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。保护环境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。从你我做起,从一点一滴做起。保护今天的海洋,就是保护明天的自己。
参考文献:
- Rebecca K. Runting et al, Opportunities for big data i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, Nat. Commun., 2020, 11, 2003.
- University of Melbourne, Big data reveals we’re running out of time to save environment and ourselves.
- Paul R. Elsen et al, Topography and human pressure in mountain ranges alter expected specie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, Nat. Commun., 2020, 11, 1974.
-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, Climate change may push some species to higher elevations—and out of harm’s way.
- Nicholas A. J. Graham et al, Changing role of coral reef marine reserves in a warming climate, Nat. Commun., 2020, 11, 2000.
- Lancaster University, Warming climate undoes decades of knowledge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.
本作品为本站原创文章,作者:科学你我他,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环保背后的科学:来自大数据的启示 | 科学你我他